在群山环抱中,一所总共只有1名老师(兼任校长)、8名学生的小学近日开学,稀稀落落的读书声夹杂在山顶的风声中,很快地消逝。
下峡小学位于甘肃平凉崆峒区上杨回族乡,是离散布在山里的几个村庄最近的小学。8月30日,记者与当地义工一起,在盘旋的石子山路上颠簸了一个多小时,最终才见到了“躲在”山沟深处的这个学校。路程中,还时常要停车下来搬掉拦在路中的大石头,才能前进。
乍看下峡小学,以为是个还不错的学校——围墙是翻修过的,屋子墙壁也看起来是新建的。进去之后才知道,其实这是所有年头的学校了,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当地政府出资帮学校翻修了一下,这才稍有些模样。
下峡小学的校长刘文玉今年53岁,已经执教34年,每天,他要到这8个孩子的家中领着他们来上学,放学后再把他们送回去,他自己则还住在老旧的窑洞里。8个孩子中,离学校最近的也要走半个小时左右。
下峡小学一共3间房:一间教室,放着4张破旧的课桌,墙角堆着冬天取暖用的炭;一间校长办公室;一间堆着杂物的小房间。
当地义工于成学告诉记者,这个学校最多时有10个学生、5个年级,而这学期的8个孩子全是一年级的,附近村庄二年级以上的孩子都到脚程1个小时以上的条件稍好的学校上学,“一年级的孩子因为实在太小了,走不了那么远,只好到下峡小学上学”。
因为只有一个年级、一个教室、一块黑板,刘文玉上课时,就将黑板“分了区”:左侧写着一些数字,是上数学课用的,右侧则是一些拼音,是教语文用的。
刘文玉对于8个孩子来说,既是家人又是老师。乍看到陌生人的孩子,都不自觉地将瘦小的身躯藏在刘文玉身后,一边将被泥土染黑的指头放进嘴巴里吮吸,一边用犹豫的眼神打量义工与记者。
当于成学等义工将准备好的铅笔拿出来,要一盒一盒送给孩子们的时候,他们在刘文玉的引导下,才怯生生地在几张破旧的课桌前坐下来,羞涩地接过铅笔,放在胸口不断翻弄。
记者刚到时,正好赶上刘文玉领着孩子们升国旗,这是他们每天的“例行公事”,刘文玉解释:“风太大了,下午只能收起来,第二天早上再升”。而记者与义工离开时,就听见学校校园里传出快乐的笑声,再返回一看,8个孩子正在刘文玉的引领下,做起“丢手帕”的游戏。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