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行动
媒体观点
深度访谈
领导关怀
行动新主张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 校园活动 > 行动新主张 > 正文

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

近日,在“纪念《课程·教材·教法》创刊30周年暨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论坛”上,与会学者指出,新课程改革1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标教材建设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教师教材观发生了巨大转变。教师已从过去对教材“圣经式”的全盘接受,转向现在更多地视教材为一种开放式的课程资源。教师的教学也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


西南大学教授靳玉乐在主题报告《10年教材建设的得与失》中指出,教材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的优劣。而教材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过去,教师对教材是全盘接受的,教师认为写在教科书上的东西往往不容置疑,这种‘圣经式’的教材观导致了教师对教材的绝对迷恋与依赖,教学活动成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机械、单向、线性知识灌输的过程”。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这种封闭、静态、保守的教材观正在被打破,如今教材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教学材料与课程资源,是师生展开教学对话的文本、媒介和工具,其开放性、动态性、生成性、整合性和有机性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不少学者认为,教师教材观念的转变可以看作是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教材建设所取得的最大成就。


在教材多样化的基础上,教材立体化建设体系也在逐步形成。教材不再是仅供教师和学生公用的课本,而是涵盖了学生用户、教师用书、多媒体教案、远程教育光盘等综合性、系列化的教学资源。教材形式的多样化为各地方学校超越自身封闭、狭隘的本土化视角,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搭建了支持平台。在相关政策支持下,地方教材、校本教材建设快速发展。


与会专家同时指出,当前基础教育教材建设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教材理论研究缺失,既缺乏详尽公认的教科书理论,也缺乏一线师生应用教科书的具体案例,“教材编写容易被看作是剪刀加糨糊、东拼西凑的简单工作”。另外,教材多样化下的无序发展、教材循环使用的不理想,以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应用不足等问题,也被与会专家和学者所关注。

分享到: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3-09-09  5440 0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

上海市

重庆市

浙江省

山东省

黑龙江省

江西省

甘肃省

福建省

海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opyright © 2011 chinaschoo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7513号-4

执行单位:中玉之天(北京)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