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守望月儿
近日,随着英语四六级、期末考试、研究生考试的临近,大学生们为了顺利通过各种考试不仅熬夜通宵复习,还“各显神通”,除了改QQ等网络状态以外,大学生们甚至兴起一股潮流:疯传“防挂短信”,互立“督促体”等现象风靡。(长江商报 12月8日)
挂科,新生代的校园产物,是不通过或不及格的代名词。具体地说,就是指某人的某一科目因各种原因考试不及格而未能通过,需要重修或重考的意思。“挂科”衍生自“挂了”一词,如果某一科目不及格,大学生常说某某科目“挂了”,渐渐便产生出了“挂科”这个说法,并在大学中届届相传而成词。大学里的挂科人群多集中在那些经常不去听课或者去了不认真听的学生。
由于大学中的考核的方式与中学有所不同,大学生的学习状态也较高中有所下滑,所以大学生挂科可认为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更有人戏言:“没有挂科的大学便不是完整的大学。”话虽如此,但是挂科也就意味着不完美和缺陷,它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却是不容小视的。
首先,挂科最严重的影响就是造成大学生没有学位证,无法正常毕业。一般高校对学生都有规定的学分要求,学生只有修到相应数目才能拿到学位证并顺利毕业。学分是以学生考试科目的成绩进行计算的,即某一科通过考试,则获得相应的学分;不通过(即挂科)则无学分,需要下次重修或补考。若挂科太多,重修不过,学生就会因学分不够而被学校留级或劝退。进而会使学生有上面所说的无学位证或无法毕业的危险。这样等于说大学白念,绝对得不偿失。
其次,挂科还会对大学生的心理照成巨大的伤害,例如会造成大学生有羞愧、恐惧、痛苦、自暴自弃等不良情绪。一般大学生得知他们挂科都是在期末考试后的暑、寒假里,这样挂科会对他们的进行长时间的身心折磨。
最后,挂科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成绩排名,使其与奖学金、助学金、竞选班干部、入党、保研、推荐工作、出国留学等等好事全部失之交臂。挂科对于大学生的就业也将造成十分的严重影响。一般用人单位看到应聘毕业生有挂科经历后,再考虑录用他的可能性就十分小了。
当然了不可否认挂科在某种程度上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很多大学生都会在大一时因为过了与高三截然相反的学习生活而挂科,所以之后他们便忍辱负重,重找学习状态,从而挽回了自己恐将荒废的大学生活。这里挂科就起了一个警示钟的作用。
为了防止挂科,除了日常的认真学习外,当下大学生还流行一种“防挂短信”,借以鼓励或者鞭策彼此认真学习、重视考试等。比如网络上流行的于“威胁体”的短信:谁敢让##学生挂科,就把他扔到##饿三天三夜,再让他去喂天鹅。还有些高校大学生之间玩起了“督促体”:只要求自习期间我玩手机你就没收,我上网你就摔电脑,我睡觉你就拳脚伺候。
大学生间流行“防挂短信”这种看似有点幼稚和搞笑的行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实则是通过一些网络语言来宣泄一种考试压力,缓解因考试而带来的紧张情绪。这些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学生对自己的一种心理暗示。心理暗示有时候也可以促进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于大学生而言就是能时刻告诫着不能随随便便挂科。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