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正是植树造林的好时光。前不久笔者到某地出差,看当地新闻,发现一些区县领导也去植树,簇拥在这些区县领导周围的,大都是天真烂漫的中小学生。他们在一起共同劳作,谈笑问候,汇成一幅老少成趣、其乐融融的春光美景。
植树造林,是全民的义务和责任。这些区县领导同志带头垂范,中小学生积极参与,都是践行一个普通公民的职责,体现全民植树的风尚,是惠及国家民族未来的大好事。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区县领导同志外出植树,总需要中小学生相伴,似乎成为不约而同的规矩。
这些区县领导与青少年学生共同植树造林,于组织者来讲,可能包含着深刻"寓意":一是体现了领导亲民姿态,与民同劳动洒汗水零距离接触;二是将植树作为对青少年的培养象征,希望种下的小苗长成参天大树,表达着对国家与民族基业长青的愿景;三是从安全考虑,减少了许多安保方面的压力。从几方面计,选择中小学生最为合适。
其实不只是植树。笔者看到有些地方举行活动,也是当地领导出席,中小学生或敲锣打鼓,或列队欢迎,孩子们有的站在炎炎烈日下,有的立于瑟瑟寒风中,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
这样的情况如果偶尔为之,可以理解。但如果作为刻意安排并形成多年不变的程式,就可商榷。长期以往,积极的作用肯定是有,但负面的影响也不该回避。
首先,接受任务的学校和学生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被选择与当地父母官一起植树或参加活动,无疑是重大的政治任务。要圆满完成任务,学校从一段时间起,就得按照有关部门的严格要求做好各方面充分准备,周密踩点策划,保证万无一失。种树或搞活动的那天,更得早早到场,学校和学生的负担可想而知。
其次,选拔学生的过程容易演变为带歧视性的竞争。能参加陪伴当地领导植树或参加活动的学生,必须经过层层筛选,非学生干部就是三好学生中的尖子。选拔过程,就是对学生好差进行残酷甑别的过程,对于落选的,无形中低其他同学一等,自尊心自然会受到很大伤害。
再次,放大了官本位的效应,易滋生青少年媚官心理。在与当地领导们迎送相处的那段宝贵时间里,官场中的高低卑贱、排场大小尽收眼底,会在孩子心中滋生"世上只有当官好"的强烈追求。加上他们与当地领导一起种树或参加活动的电视、照片,经本地媒体宣传后,会让学校、孩子和家长产生无限的光荣感,很值得在各种场合炫耀一阵子(甚至一辈子)。究竟产生什么样的激励作用,不言而喻。
迎着明媚的春光,地方领导们与孩子们亲手把树苗种下或启动某些仪式的同时,是否想想可能给未来种下些什么?但愿笔者的担心有些多余。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