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王锡文,是在周末的一个会议间隙。王锡文清瘦的脸上架着一副大眼镜,平实、内敛中又不乏亲和。
“内和外拓,凝心聚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双翅膀”, “学高为师,身正才能为范”,“教师在培养学生成人成才时,要追求职业的幸福感”,“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同时,也要为家庭培养一份亲情”……作为一中新的领军人物,从治校方略,到育人模式,再到师德师能的打造,王锡文娓娓道来。
如今,在他的带领下,学校的方方面面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但“办中山人民满意的教育”却是一中办学者不变的追求。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双翅膀
南方日报:作为中山市第一中学这所名校的新一任校长,您对一中的发展有哪些新的想法?
王锡文:2002年我到一中,至今已10个年头,10年的朝夕相处,让我对一中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同时,我在这里也确实感受到一中这所百年老校、名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校风学风;也感受到,一中不仅仅是一中人的一中,她更是中山人的一中,社会各界、校友对学校的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在新的发展阶段,学校新班子确定了“在继承中发展”的思路。
然而,一所学校的发展,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因此新班子上任伊始便提出了“内和外拓,凝心聚力”的办学策略。即努力建设和谐的校园,全体一中人凝心聚力,共谋发展,同时广泛联系社会热心人士、校友关心支持一中,使一中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让每一位学生健康而有个性地成长,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双翅膀。”这是学校发展的另一个理念。早在2003年,一中就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追求全面发展,建设和谐校园”的办学理念,并逐渐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办学特色。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在“一体两翼”的大背景下,努力为学生搭建健康而有个性的成长平台,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双翅膀。什么叫个性?我的理解是,有个性的人应该是有特长的。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具有体育、艺术、科技方面的特长,我们大力开展模块教学,并通过才艺特长证制度让学生真正掌握一种或多种特长。至于为什么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双翅膀?这是因为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所以我们发展的对象是每一位学生个体。
在如何让学生健康成长方面,我们正从多方面去努力。比如,我们大力推进学生饭堂改革,拓宽进货渠道,丰富菜式品种,让每一位学生每餐都能吃上放心的蔬菜、大米和食用油。在宿舍管理上,我们尽力打造有序而温馨的学生之家。为了开拓学生视野,学校组织专人每天将十多种报纸贴到课室旁的橱窗,供学生阅读,了解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的同时,我们通过开展大课间等活动保证学生每天健康锻炼1小时。在家校联系方面,我始终认为,家长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同时,也要为自己与孩子之间培育一份亲情,为此,学校专门开辟了“校园温馨之家”,让家长来学校与子女共同就餐、聊天等,这一做法受到不少家长和学生的好评。
有一群好老师,才会成就一所好学校。去年,新班子提出了“教师第一”的理念。站在校长位置上思考,一所学校的发展关键是老师,一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学校应以教师为本,教师应以学生为本。
在促进教师发展方面,我们的做法是:先从关心教师生活、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做起。去年我们为每个年级教师办公室增设了冰箱、微波炉,积极改善了食堂就餐条件,今年我们又开始筹划教工合唱团、瑜伽班等,让教师开心工作的同时,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还提倡老师多读书,让每位老师个性化选购书籍,读完后再归还到图书馆。其次是积极为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创造有利条件。
目前,我们正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送老师到省内外名校跟班学习的办法,通过目标引导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促进老师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能力。除此以外,我们还通过常态化的科组教研活动,让老师聚焦课堂,研究教学。
教师要追求职业幸福感
南方日报:教师自身素质影响甚至决定着学生素质的提高。您在打造师德师能上有什么看法?
王锡文:在美国,学高即可为范;而在中国,学高为师,身正才能为范。中国人往往将学高与身正联系在一起,我觉得,作为老师,首先要维护自己的师道尊“颜”。为什么?因为老师的言行处事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一位老师即使是有再高的学问,如果没有师德,他同样难以教出好学生。
当教师是一个讲良心活、讲责任心的职业。家长把孩子交给老师,寄托了很多希望,教师的责任心决定了一个家庭的幸福。但“负责任”未必就是“牺牲自我”,过去,我们常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形容老师,但事实上,学生的成长并不是对教师生命的剥夺,而是教师价值的实现,对生命的肯定。作为老师,在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之时,也是在为自己的生命成长奠基。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们就要充分享受这个职业所带来的幸福感受。
谈到教师专业(师能)化水平,我常常给老师举这样一个例子:同受社会关注的医生和教师,哪一个专业性更强?如果让一个医生来做生物老师,可不可以?相反地,一个生物老师去做医生能不能胜任?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究,更值得我们反思教师的专业。
因此我认为,教师的专业性与职业的稳定性正相关:专业性越强,地位就越牢靠。教师的专业应该是如何教的问题。未来30年里,小学、中学、大学老师没有学术地位的差别,有差别的不是知识,而是如何教的学问。由于教师所教的对象在不断变化,所以教师在研究教学内容的同时,更要研究教育对象。
中学教育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
南方日报:您是如何理解现代素质教育的?您是更加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还是培养一批像冯齐纬式的尖子生,在这一点上如何体现您的教育思想?
王锡文:中学教育的对象是未成年人,是成长中的人,是没有定格的,所以中学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奠基。在我个人看来,现代素质教育应该包括三点: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是让学生主动、健康而有个性地发展。
在一中,我们要让每一名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有些学生可能学习成绩优秀,有些学生可能有精湛的体艺特长,有的学生可能组织能力很强,因此,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是多元化的。除了传统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奖项外,还设有“体艺之星”、“科技之星”、“文明之星”等,通过学生自己的申报评比,来激励学生发展自己。
像冯齐纬,其实也是一中培养的众多学生中普通的一员。记得在发表教育年度人物获奖感言时,他就曾坦言自己非常平凡,和其他同学没有什么不同。的确,在一中,每名学生都是这样培养的,我们对尖子生的培养并没有特别对待。一些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同时也担任着学生干部,他们只是利用周末和中午的休息时间进行竞赛学习,参加完竞赛考试后,同样也要参加高考。近些年,我校每年高考的状元都是综合素质全面的学生。
提升教育质量需内涵式发展
南方日报:现在整个社会处在一个转型期,我们时常听到最多的就是经济的转型升级,但教育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作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民生之基,也面临着经济社会的更高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更高期盼,您是如何理解教育的转型?
王锡文:在经济转型的同时,教育也确实到了转型的时候。中山过去几年在教育上的投入、校园建设的发展方面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教育发展水平已跻身全省前列,如何进一步稳定和提升教育质量,需要在“内涵发展”上大做文章,狠抓管理和效益。
我们一方面要在教育观上发挥引领作用,让更多的老百姓认识到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会学习、会生活、有良好沟通能力、对社会负责的人。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就目前来看,学校的内涵发展,应着眼于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和课堂效率的提高上。
高中生源更应该均衡
南方日报:近几年来,中山市重点本科上线率几乎零增长,今年市两会上民进指出,目前优秀初中毕业生高度集中在一两所市直属重点高中,特别是中考前2000名,95%以上集中在几所名校、大校,并提出中考急需改革,如指标分配到校要逐年提高比例,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王锡文:中山实施示范高中指标分配制度是希望实现教育公平公正,让更多农村地区初中学校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目前省内外很多地方都在着手这样的改革,但这种改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山重点本科上线率的大幅提高之需。
如何使高考重点本科上线率不断提高呢?我想这还要从一批优质高中的有效利用做起。
一直以来,中山市政府对教育都非常重视,投入也大,中山已形成了一批师资、硬件、管理都很不错的学校。但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市优质高中的生源越来越趋于不均衡,优质生源越来越向个别学校集中,致使部分有良好办学条件的优质高中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困,这种趋势不利于中山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不利于中山重点本科率的逐年提升。
我想,中山应该根据现状,制定有利于各所高中均衡发展的中考指标分配制度,使师资、硬件、管理都优质的几所市直属学校能为高等学校输送更多优秀学生,同时让第二梯队的学校获得更好的发展。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