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行动
媒体观点
深度访谈
领导关怀
行动新主张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 校园活动 > 焦点话题 > 正文

“实践育人”应确立为我国教育战略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模式忽视和严重缺乏实践性教育,导致培养出的人缺乏“实践”品性。应当把加强实践性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和方向,确立“实践育人”的教育战略,从根本上改变人才培养的窘境,使教育事业沿着科学发展的坦途大步前行。

实践育人”应确立为我国教育战略

到“田野“中去 CFP供图

■陶伟华

“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这一世纪之问,是中国教育之痛,亦是国之殇。中国学子恐怕是世界上学得最苦最累的一群人,但是社会责任感、生存能力、团队精神、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却普遍薄弱。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培养杰出人才之路呢?关键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所实行的教育模式忽视和严重缺乏实践性教育,导致培养出的人缺乏“实践”品性。因此,应当把加强实践性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和方向,确立“实践育人”的教育战略,从根本上改变人才培养的窘境,使教育事业沿着科学发展的坦途大步前行。

我国教育为什么缺乏实践性

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科举制自隋朝开始确立以来,莘莘学子以“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为信条,上自八十老翁下至黄口小儿都认定“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要能够金榜题名,便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因此,就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官本位思想和“唯书论”。我们虽然早已废除了科举制度,但是它仍深刻地影响着国人,人们还是常常以上述观点来激励学子,并深刻影响到我们的人才观、学习观和知识观。

纠正“文革”极左路线后形成另一种偏颇,并不断加剧。“文革”时期学校教育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受到批判,劳动和实践取代了系统知识的学习。恢复高考后,我们纠正了这一错误作法,重视理论和知识的学习,但又出现了忽视实践的现象。近年来,大力扩招给高校办学条件带来巨大压力,在教育经费大面积缺口的严峻现实面前,减少实践环节和实行大班化教学成为高校化解这一难题最经济、最有效的捷径,“去实践性”愈演愈烈。

应试体制的影响。虽然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呼唤素质教育,呼唤高考体制变革,但是在没有更好的制度替代之前,高考无疑是广大学子获取教育机会,特别是广大农村孩子改变命运,谋求更大发展的跳板。加之社会诚信危机把教育公平推向了风口浪尖,以分数决定终身的应试高考体制走向极端,中小学教育中各种劳动和实践性环节很难得到应有的重视。

实践是人才成长的根本途径

“实践育人”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曾经说过,“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是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标志”,“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三句话中包含着他对实践的观点:一是人类通过劳动改变、创造世界;二是人唯有通过劳动才能使人自身得以不断进化,获得自身全面发展;三是劳动是人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特性。其中,第二、三点长期被教育理论界所忽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这是毛泽东对实践重要作用的高度概括。胡锦涛则强调,要“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实践育人”是现代学习认知理论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人的最佳学习状态不是静止被动的知识灌输,而是对人生的全身心投入和探究”。如何探究?最佳的方法自然是亲身实践体验,只有切身主动的实践体验才可能全身心投入其中,否则只是坐而论道,永远难有深入之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国际教育会议指出:“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以及学生参加劳动,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国际教育组织对实践性教育的高度认同与重视。

实践是国外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经验。

国外诸多研究充分证明,实践活动与育人效果之间有着深层次的联系。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第七任主席欧内斯特·博耶(Boyer)在1987年的报告《大学:美国大学生就读经验》中指出,大学教育的效果直接与学生在校园里度过的时光以及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的质量联系在一起。美国著名统计学专家、哈佛大学查德·莱特教授历经十年调查研究发现,所有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有4/5发生在课堂外,发生在课堂内的只有1/5。“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是耶鲁培养众多美国杰出人才的秘诀。”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温说得更为直接。美国学者朱克曼经过对10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深入调查分析之后得出结论,精湛的实验技巧是他们共同的人格特质。

尽快确立实施“实践育人”战略

通过确立国家教育实践育人战略,转变观念、优化资源,整体推进教育改革。

教育方针是指导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其实,“实践育人”战略已经包含在我们的纲领中,比如党的十六大和《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实践育人”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贯彻到教育实践中去。因此,应依据教育方针,确立“实践育人”的战略,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进行制度设计,整体推进,使教育事业科学健康地发展。

通过确立实施实践育人战略,打破长期以来教育教学改革瓶颈。

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社会期望仍有较大差距,最大的差距在于培养的人实践能力和创造性不足。“实践育人”,让教师和学生明确教与学的目的都是为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把这一导向贯穿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上,尤其是在教学成果评价体系上,通过这一明确的改革方向,促使流于形式的教育改革,回到应有的轨道上来。

推动教育事业真正走上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轨道。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首先是懂得做人,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这是当前教育极需要解决的问题。人文素质的养成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和实践性,良好的道德必须经过反复的实践磨砺才会养成。

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自由”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的自主和快乐上,“全面”就是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学习的自主和快乐离不开主动实践,各种能力的提升更离不开实践。而个性化教育的两个基点是个人的兴趣爱好与特长,没有了这两个基本点就不可能有个性化的教育,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只有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一个人才能真正发现和培养出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特长。

总而言之,“实践育人”既可以在短期内取得成效和突破,更是值得我国教育长期确立和实施的重要战略。

分享到: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014-05-30  4413 0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

上海市

重庆市

浙江省

山东省

黑龙江省

江西省

甘肃省

福建省

海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opyright © 2011 chinaschoo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7513号-4

执行单位:中玉之天(北京)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