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行动
媒体观点
深度访谈
领导关怀
行动新主张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 > 校园活动 > 健康行动 > 正文

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青少年教育全过程

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青少年教育全过程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强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环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青少年教育全过程。为此,需要抓好哪些关键环节、解决哪些突出问题?如何通过创新平台和手段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育引导青少年积极践行核心价值体系

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青少年教育全过程,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们应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高尚道德情操、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的人。

融入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资源,把各门课程已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育人目标和内容具体化,并有机渗透到学科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应始终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方法与习惯,始终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要求教师既具有学识魅力又具有人格魅力,深入把握课程的知识体系,深刻认识课程的内在规律,融会贯通、深入浅出,使讲课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教育部门和学校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能只看知识、技能传授得如何,还要看是不是挖掘了育人资源、发挥了育人功能。

融入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生动形式,是中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等都应在生动的社会实践中进行。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能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进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印证、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开展社会实践,应深入挖掘课程和社会两种资源,充分发动学校和社会两个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局面。教育部门应在党委政府的统筹协调下主动争取各个部门和行业的支持,从服务社会、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战略高度,积极开发具有行业特色、主要面向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满足广大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需求。学校应在教育部门指导和支持下在社会实践基地中开展实践教育教学活动,保证社会实践活动时间,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

融入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中小学应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校园文化氛围。当前应特别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发优质校园网络资源,大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遵守国家法律、遵守网络道德,增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辨别和抵抗能力;应高度重视各种流行文化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及时发现、研究中小学生关注的文化热点,积极倡导优秀、健康的文化,有效抵制不良文化。这要求中小学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把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在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上下功夫,大力营造指向明确、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氛围。教育部门应把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纳入学校考核范围,作为检验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融入学校管理。学校管理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要求。在教学管理中,应对实施课程德育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把体现德育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抓德育时一定要考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是怎么体现的,抓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时一定要考虑对学生的品德培育起了什么作用,把德育与学校生活、与师生日常行为紧密结合起来。在学生管理中,应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学生制定的制度、采取的管理措施,都必须与培养目标相一致。应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尊重学生人格,肯定学生的进步,正确使用批评的方法。在教职员工管理中,应引导全体教职员工一切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而不能仅从便于管理的角度采用不当的方式方法;应针对当前教师队伍的思想状况、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水平,加强教师培训和师德建设,提高育人水平。在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中,应坚持依法治教,强化自主管理,开展民主监督,吸纳社会参与;围绕育人的主题,使一切制度和措施都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目的和检验标准。应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让其参与学校管理,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促进家校合作,优化育人环境。同时,教师与家长、社区工作者,学校与家庭、社区应建立密切沟通的渠道,明确共同的教育目标,采取协调一致的教育行为,努力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高校思政课应突出“兴国之魂”教育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应突出“兴国之魂”教育,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特征,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肩负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重要职能:第一,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主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息息相关,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内容。第二,它是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主阵地。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对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虽然有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但相比较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最集中、最全面、最系统。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深刻把握“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的要求,积极探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途径。

科学把握教学内容,夯实价值认同的根基。价值导向是一种价值获得普遍认同的重要因素。针对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规律,科学设定教学内容,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向,是引导大学生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强化引导、增进共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提升价值认同的效果。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深入人心、提高实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比如,可以走出去,进行参观考察、访问座谈等实践式教学;可以请进来,进行国际国内形势、先进人物事迹的专题报告式教学;可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网络在线的现代化教学;可以从以教师讲为主变为教学“双主”,进行双向互动的讨论式教学;等等。这些教育方法,适应了教育教学发展的走向和当代大学生的接受特点,使大学生能够在愉悦轻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着力提升教师素质,抓住价值认同的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指导者和领路人,教师的能力素质直接关系教育成效。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必须抓好提升教师素质这个关键环节。在政治素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遵守政治纪律,理直气壮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思想素质上,坚持既重教书又重育人,既重言传又重身教,用优良的思想作风带动学生,用高尚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在理论素质上,努力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不断提高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能力。

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育人工作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贯穿到大学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全过程,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育人工作,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结合大学实际和特点,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人文素质类课程平台建设、文化活动平台建设和文化环境平台建设。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平台。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作用,按照“统筹大思政、搭建大平台、推进大教学、实现大教育”的基本思路,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统筹设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文化活动体系,制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方案,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化、课程化、科学化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人心,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道德风尚,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坚持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积极探索体验式、访谈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及时回答和解决学生疑问,引导学生用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事物、分析问题,推动大学生认识、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围绕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通过课外实践、主题活动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保持昂扬精神、遵循基本道德规范,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道德操守。

加强人文素质类课程平台建设。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文化育人的重要内容。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应自觉承担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和使命,加强对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大力开展中华美德教育,注重在实践中加强道德养成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注重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让学生充分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知识;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文化资源,把文化元素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各个方面。

加强文化活动平台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也是文化育人的有效途径。应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逐步形成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彰显时代特征和实践特色、深受大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根据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特点,系统设计校园文化活动,按照一项活动就是一门课程的要求,精心组织、认真设计,构建与德育教育相适应的文化活动体系。加强社团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大学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与各种校园文化科技活动结合起来,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志愿者服务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使其在参加活动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提升素质。

加强文化环境平台建设。大学生心灵的净化、道德的养成、情操的陶冶,都离不开环境的熏陶。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价值取向,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进一步彰显学校文化特色。加强校园文化景点建设,提升校园建筑的文化内涵,加强校园公共环境的文化建设,发挥文化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人文环境建设,健全大学管理体系,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倡导优良校风,规范师生行为,推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风貌。凝练大学精神,激励学生热爱祖国、刻苦学习、报效社会。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宣传栏、广播台、报纸、校园网、学生活动中心等阵地在文化育人中的作用,培育健康向上、品位高雅、学生喜欢的文化环境。

分享到:
来源:人民日报  2014-06-16  6878 0
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城市联盟

上海市

重庆市

浙江省

山东省

黑龙江省

江西省

甘肃省

福建省

海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Copyright © 2011 chinaschool.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37513号-4

执行单位:中玉之天(北京)投资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北京捷图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