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在深圳市星罗棋布的社区,悄然呈现一幅幅温馨图景:每天下午四点半,中小学放学了,许多家长还没下班,孩子们就结伴来到社区“四点半学校”。这里的“五老”和义工热心地辅导他们做作业,组织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孩子们说,很开心!家长们说,省心又放心!
实践证明,“四点半学校”很好地解决了家长下班前未成年人失管失教的问题。“四点半学校”作为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安全场所,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的纽带和载体,是推动社区德育工作,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基地,也是发挥“五老”优势、老少共建文明社区的平台。
“四点半学校”是“心系后代,志在未来”的爱心人士的创造。为照看放学后到处“流浪”的孩子,他们义务先后办起了“‘五老’爱心社”、“学生作业室”、“校外活动中心”等。在各级党委、关工委的支持下,逐步发展为“四点半学校”。尤为可喜的是,2009年6月,在此基础上,市文明办联合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团市委、市文联和市关工委等部门,开展社区“四点半学校”试点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四点半学校”常态化、规范化,为普遍推广“四点半学校”,全面提升教学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怎样办好“四点半学校”?一些先进单位的经验启示我们,必须抓好四个环节:
高度重视,大力推广。各级党政机关和关工委要把办好“四点半学校”当作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创造和谐社会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来抓,真正做到认识、工作、责任三到位。有的街道党委负责人任“四点半学校”校长,关工委一名“五老”任副校长。这种做法有利于建设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工作机制。
多元共建,资源共享。要建立多元创办结构,社会各单位都要把办好“四点半学校”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把现有资源加以整合、利用,从而基本解决“四点半学校”所需的设施和师资等问题。经费应列入财政预算,也可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区财政安排一点,街道、社区自筹一点,社会赞助一点。
建章立制,加强管理。“四点半学校”要建立严密的管理制度,如“四点半学校”与学校、家长的衔接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和教师任职制度,志愿者服务制度,教学活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检查考核制度等。通过严格执行这些制度,确保规范有序运作。
创新方法,寓教于乐。“四点半学校”要制订详细的教学活动计划,明确课程时间、内容、形式、辅导员或授课教师。有些“四点半学校”通过观看DVD、故事会、参与式讲座、表演英语情景剧、讲演比赛、趣味运动会等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文艺鉴赏、科学常识、公共安全、文明礼仪、心理健康、农耕园艺等方面的教育,普及知识,激发兴趣,陶冶情操,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点半学校”是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亮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一个品牌。它一定会在全市各个社区盛开赤诚关爱之花,结出花季茁壮之果。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