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如果用一个形容温度的词来表示,人们可能会说“高烧不退”。调查显示,“解决中小学择校问题,推动教育公平”已成为民众眼中最需要解决的头号教育难题。
择校之所以饱受诟病,主要是因为其以权钱为实力的择校方式,和由此导致的对义务教育背离公平性原则的担忧。当今,教育在个人进入社会、向上流动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择校让名校集中了师资和生源的优势,使薄弱校与其差距越拉越大,老百姓最怕的是自己的子女陷入“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恶性循环。
肇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择校热,应该说是特定时期的产物。择校滋生的土壤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和学校办学经费的短缺。那些不愿将孩子的未来交给“上帝之手”的家长,总是伺机而动。而可观的赞助费和挑选学生的诱惑,也令学校难以抵挡。
电脑派位、抽签、按家庭住址划片……多年以来,招生方式尝试了不少,各种禁令也下了一道又一道,但择校犹如一块烧红的石头,浇上一瓢水,冒起一阵烟,热度却依然不减。
择校热真的无解吗?每年两会上,代表委员都会就此问题建言献策,而全国不少地方也以自己的实践开出了药方:择校需要标本兼治。规范招生、办学行为,可谓治其表,不可谓不重要,而治本的“秘方”则只有教育均衡。
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教育规划纲要已明确要求,教育部也与各省签订了教育均衡备忘录。
经过国家和政府几年的努力,硬件问题已不难解决,师资均衡也有了先例,最大的困难在于因生源背景导致的学校差异。要去病根,还需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评价机制。改变唯分数论,给真正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学校更多发展机会。让校长明白,义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而非选拔学生;是促进学生的进步,而非掐尖挑选好学生,从而不费什么力气就能让学校出成绩。
相关文章
评论:0条评论内容请不要超过200字